1、帶高筋的鍛件
帶高筋的鍛件在終鍛時,在筋部充填阻力大,常產生充不滿。為使筋部充滿,設計終鍛模膛時,一般采取措施:將筋部放在上模;增大過渡處的圓角半徑R,域小金屬流入筋部的阻力;加大橋口值,迫使金屬向筋部流動。但是這些措施的效能是有一定限度的:圓角半徑R過大,要增大機械加工量;橋口阻力過大,上下模不能打靠,甚至可能造成橋口被打塌等。
預鍛模膛的模鍛斜度與終鍛模膛相同;預鍛模膛的筋的高度略小于終鍛模膛相應部位的高度;筋的頂部寬度相同。為了減小金屬流動阻力,適當加大底部的圓角半徑R'。
可見,在預鍛時就已經成形出筋部的上半部分,預鍛后的毛坯放到終鍛模膛中終鍛時,筋部的上半部分只是向上平移,與模壁之間不接觸而無摩擦阻力,其能夠順利地充滿筋部模膛,并且可以避免轉角處產生折疊。
2、工字截面的鍛件
工字截面的鍛件(例如各種連桿鍛件)在終鍛時,最容易產生表層移動折疊。要根據筋高h與筋寬b的關系,采取適當的預鍛方法。
當h<2b,采用梯形預鍛模膛,模膛寬度B'=B-(2~3)mm。高度h'根據按照預鍛模膛截面積等于終鍛模膛加飛邊截面積的條件來確定。
當h≥2b,采用駝峰形截面預鍛模膛,模膛寬度B'=B-(1~2)mm。高度h的確定方法是,先假定預鍛模膛為梯形截面,按照預鍛模膛截面積等于終鍛模膛加飛邊截面積的條件。
3、叉形鍛件
叉形鍛件終鍛時,常在內端角充不滿。設想將毛坯直接進行終鍛時,金屬的變形流確情況是:金屬先橫向水平外流,與模壁接觸后,部分金屬再轉向內角處流動,內角處是最后充填到的地方;特別是在內端角處,金屬除沿橫向流入模膛外,還有很大一部分沿軸向流入飛邊槽,于是造成內端角處金屬量不足而充不滿。避免這種缺陷,在終鍛前采用預鍛。在預鍛模膛中設置劈料臺,將叉形處金屬劈開擠向兩側,沿橫向流入叉部型腔內,這樣,終鍛時就會改善金屬的流動情況,保證內端角處充滿。
4、帶枝芽的鍛件
帶枝芽鍛件終鍛時,容易在枝芽處充不滿,原因是枝芽處金屬量不足。因此,預鍛時應在該處聚集足夠的金屬量。為便于金屬流入枝芽處,預鍛模膛的枝芽形狀可簡化,與枝芽相接處的圓角半徑適當增大,必要時可在分模面上設阻尼溝,加大預鍛時金屬流向飛邊的阻力。